红海中的O2O真的没有突破口吗?
作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 发表时间:2016/5/27 编辑:广州网页设计
O2O模式倒下了一家又一家,如今已经令创业者望而却步,O2O的风口是否已经关闭,这条路上真的没有突破口吗?
一、又一家O2O倒下,死亡潮继续蔓延
近日,药给力项目宣布停止服务,O2O死亡潮继续蔓延,O2O究竟是不是伪命题?虽然还没有搞清楚究竟药给力是模式还是团队的问题,但回想过去的两年,跟所有风口一样,在O2O这个行业里,创业者和投资人们一拥而上、一团混战、然后又一一溃败,梅花作为行业内以“接地气”出名的天使投资机构,可以说领先性地投了一些O2O项目,自然也踩到了绝大部分坑。
时至今日,行业里谈O2O色变,尤其是A轮后的投资人们从鼓励补贴一下子变成了要求项目有收入甚至有利润,O2O创业者和早期投资人真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啊!
O2O是什么呢?与电商类比的话,就是服务电商。电商是线上下单,线下把商品送达,商品是标准化的,只需要快递用近乎标准化的方式送达即完成交易。服务电商同样是线上下单,但线下服务需要由供应商完成,商品就是供应商提供的服务本身。
二、真金白银砸出来的经验和教训一定要大声说出来
1.双边市场启动太难
我先挥泪总结一下O2O有哪些坑,首先是双边市场启动太难。既然是服务电商,那么一边是用户,一边是服务供应商,两端缺一不可,说白了两端都要钱。用户端好不容易用0元单、1元单吸引来了用户,服务跟不上,要么服务体验太差。供应端呢,兼职模式吃不饱,供应商分分钟不玩了,自营模式又太重,地主家也没有闲钱养着几十上百号每天开工资不一定开工的全职员工。可前期除了烧钱之外,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理想状态当然是需求与供给实现及时匹配和良性循环扩张,但很多项目在还没有摸到这个理想状态的门槛的时候就已经弹尽粮绝。
2.大部分O2O项目本质上是伪需求
目前,大部分O2O项目本质上是伪需求,缺乏真实的消费场景,绝大部分上门项目都应该反思一下这个问题。上门保洁、上门家教很自然,因为这些行为本身就是必须上门的,有真实的消费场景(当然做不做得好是另一回事)。上门按摩在办公场景里作为公司福利也还可以想象,上门美容、化妆切一部分小众人群的小众需求也大小算个生意。
3.消费频次和客单价不匹配
在O2O行业里,要么是高频低客单,用户下单一次,公司亏损一笔,订单费用基本上都覆盖不了供应端成本,更别提昂贵的推广费用;要么是低频高客单价,像摄影、装修、婚嫁之类,虽然客单价可观,可一个用户一辈子最多就消费屈指可数的几次,试问你何德何能能让用户选择你呢。
4.供应商难控制
难控制一是服务质量难控制,二是供应商容易跑单,离开平台直接与用户发生关系。记得最开始看O2O项目的时候,我会花很多时间跟创始人探讨如何控制供应商服务质量,包括什么话术啦、统一着装啦、验收标准啦、评论体系啦,后来发现这些真的只是表面,根本没有那么重要,供应商(不管是平台模式还是自营模式)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人/店铺,大部分还是从事服务行业的“人精”,只要确实能从平台接到单子,赚到比以前多得多的钱,他们自然有“讨好”、维护客户的办法,但如何用一套有效的策略防止跑单,很多团队都给不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5.找不到赚钱的点,也就是很难找到真正的商业模式
上门按摩不赚钱然后推销保健品?上门洗车赔钱然后切维修、保养?有哪家试验出了转化率和复购率了吗,请一定告诉我。
三、O2O并非没有突破口,重要的是标准化
但是O2O真的只有坑吗?也并不尽然。毕竟O2O行业里已经出现了滴滴这样伟大的公司,还有经过搏杀以后活下来的几家外卖公司,除了这两个品类之外,我相信在O2O行业一定还会出现一些可能不如滴滴成长迅速,但会实现稳定收入和利润的优秀公司。
电商沿着书—3C—非标品的路径走到了今天,可以想象服务电商也会有相同的路径,即从标品到非标品。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关键字的话,在O2O创业里最重要的可能就是“标准化”。
优先选择比较标准化的品类,例如交通这样只要实现位置的移动即完成服务的标准化服务品类,在滴滴庞大阴影之下也不是就完全毫无作为,停车市场巨大,虽然面临停车场强势、利益分配复杂的问题,但依然还有希望。餐饮除了外卖也还有其他的场景存在,投资了一个趣吃饭项目,致力于成为外卖的补充,帮助白领解决中午高效率午餐的问题,帮助供应商提高翻台率和现场效率,目前在合作时间长的店铺里已经占到店铺日流水的60%以上,这样真正能提高行业效率,提高服务品质的项目,我们是长期看好的。
如果是复杂交易的品类,也应该尽量尝试将产品标准化,比如将产品打包成按时间或某种计量单位收费、流程规范的近乎标准化的产品,如果能找准自己产品、价格的定位,服务好每个用户,保持良好的留存、复购率和客单价,虽然有很大可能会遇到发展的天花板,但也会有比较健康的现金流,比较舒服地活下去。
中国的服务业还处在社会主义初阶段,服务电商更是刚刚起步,这是挑战,也是机遇,服务业缺乏强势品牌同时也意味着有很大的被改造的空间,我相信未来一定会在家政、家教等刚需领域出现上市公司。
至于被烧掉的那些钱、那些死掉的项目,就往事不要再提了,谁叫我们对O2O爱的深沉呢?既往不咎,纵情向前吧!
做O2O一定要练好内功,提高用户留存、提高复购率,同时应该也必须跟各种大平台合作,把流量成本降低,自己侧重在控制好供应端服务质量方面。